在出发来华之前,俄方就先一步同蒙古国进行了对接,确定了俄蒙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上的合作意愿。之后在普京的推动下股粮网,中方也顺理成章地在这个项目上点了头。
但我们也清楚,这个项目早在十年前就提出来了,当时中俄签署了一部分主要条件协议。并且按照原定计划,项目本该在2024年年初就动工了,之所以拖延到现在,是各方在项目上存在不少争议,那么这次如此顺利达成协议,究竟是哪一方让步了呢?
(普京)
日前,普京的一席话,就为这个问题揭了密。
在访华成果记者会上,普京就提到这一项目,其表示中俄已经就增加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供应达成了新的协议,而这份协议规定,中方将以更加合理的市场价格获得天然气,且这些供应稳定可靠。同时,普京还强调,这份新协议对于中俄两国都是有利的,不存在所谓“一方施舍另一方”的情况。
要知道,此前有关项目的一个争执点,就是价格问题。十年前签署的主要条件协议中,定下的俄方对华供气价格是相对较低的,但由于俄乌冲突爆发,能源价格上涨,俄方也不再希望以当时的价格供气,而中方则想要为自身争取有利条件,因此中俄在这一问题上产生分歧。
至于这次价格是怎么定下来的,普京也进行了透露,称中俄没有依据之前的即时价格确定,而是通过一套特定的公式计算得出的,并且这套公式完全客观公正,是以市场变量为基础的,获得了中俄双方的认可。
普京的这一番话股粮网,也相当于是在昭告天下,中方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让步。
对于俄罗斯来讲,其在这个项目的推动上,相较于中方要更加迫切,毕竟其要确保保住能源出口这碗饭。
现在俄乌局势并不明朗,有关停火的问题双方迟迟难以达成协议,特朗普更是威胁普京称,要对俄罗斯加征更加严厉的制裁和关税措施,普京也承认,最坏的情况就是以军事行动的方式结束冲突,在这种状况下,俄方必须要做好长期遭受制裁的准备,扩展除美西方之外的合作渠道。
(俄天然气管道)
这次普京也提到了,凭借这份和中国达成的新协议,俄对华天然气年供应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大关。特别是最新的这条管道,年供应量将达到500亿立方米,弥补了俄罗斯无法对欧供应的缺口。
除了价格问题之外,中俄其实在这个项目上,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,比如说过境第三国。
最初的方案其实和现在一样,就是过境蒙古国。但是作为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,蒙古国近年来在外交政策上实施了“第三邻国”策略,就是想同中俄之外的国家深化关系,这就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看到了机会,美西方国家开始见缝插针,试图利用蒙古国制衡中俄,所以中俄也担心,在这一项目落成后,蒙古国会给中俄设置障碍。
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担忧,中俄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也重新考量了管道的路线设置问题,甚至提出了过境哈萨克斯坦的方案。
但综合各种条件来看,蒙古国确实更加合适。比如说经济成本上,过境蒙古国的路线更短,建设成本也更低,可以利用部分现有的基础设施;而哈萨克斯坦这边,虽然拥有对华供应天然气的管道,但是供应量已经饱和了,必须建设新的管道,投资是巨大的。
此外,从市场和战略匹配度来看,通过蒙古国天然气可直达我国东部能源需求旺盛的地区,而通过哈萨克斯坦则是接到了我国西部,但西部现在已经有成熟管道网络了,且未来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核心市场也在东部。
所以虽然这一方案并非完美无缺,但确实是当前背景下,对中俄最有利的方案。
(蒙古国作为内陆国经济来源单一)
至于蒙古国,它心里门儿清:自己是不靠海的国家,国内经济来源特别单一,主要靠卖矿产,老百姓找工作也难。要是能让中俄的天然气管道从自己国家过,简直是天上掉馅饼,只要有天然气从管道里过,每年就能稳稳拿到一笔过境费,这笔钱能直接补贴国内开支;而且建管道的时候,还得修配套设施,比如加压站、维修站,这能给当地创造好多工作岗位,不少老百姓不用再去国外打工,在家门口就能挣钱。更重要的是,借着这个机会,蒙古国还能跟中俄谈更多合作,比如以后想开发自己的能源资源,中俄能帮着出技术、出资金,对它来说好处太多了。
总得来说,这件事对三方都是好事,中俄解决了能源供求与运输的难题,而蒙古国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,同时以后不管是卖粮食、搞旅游,还是做贸易股粮网,三国都可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,算得上是“一举三得”了。
创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